吉光片羽 • 咖啡館

我喜歡吉光片羽這四個字,看到或聽到這四個字就會瞬間將我帶入另一個奧妙不可思議的空間感。我也用這四個字在自己的創作說明中,記得寫下去時感覺很寶貴很珍惜這幾個字但心情是透明敞開的...

.........................................

過了幾天剛好高中學姊要來訪,想起託她順路去吉光片羽咖啡館帶包咖啡豆。我不太研究咖啡,但憑感覺,覺得香氣十足,喝起來又順又甘,又想起要去咖啡館坐坐也又忘了。

(寫到這裡,忍不住起身去沖咖啡喝)

一兩個月過去,我也終於有車了,某天下午要去花蓮市區修車,忽然想起去咖啡館坐坐。
咖啡館是在一條小巷子裡,一個木造小房是廚房和招呼外帶客人的所在,旁邊一個小庭院,圍籬是竹掃帚排列而成。上兩階走進日式房子的空間,時光似乎靜止了。很慶幸此時只有我一個客人,雖然是開放空間,每一個座位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時空,獨自沈靜的空間,倚窗等待故人的空間,放鬆閱讀的空間。呵呵!這不就是高小屋的精神嗎?在極小的物質空間連結無限多元的空座。不同的是,他將自己生命中歷練的溫度和芬芳以手作方式注入每片木板,每個擺飾,所有的細節。更進入這個空間,感覺溫暖安定。


不同於之前相遇時的寡言內向敏感的印象,在店內,他誠懇大方地問候,對咖啡品質與客人口味的要求是嚴謹但不給人壓力的。我在屋內聽到輕微嗒嗒嗒的聲音,好奇地向廚房望去,他正專注地撥著咖啡豆子,一粒接著一粒像是專注誦經的修行者。



你平日是用什麼器具沖咖啡的?喝淡或濃的?
老闆也拿出幾種濾泡的工具給我看看。雖然說著使用這些的好處卻也感覺不到他想要說服我什麼,也不堅持什麼。

我的回答不清不楚,我總是很難記起食物的味道,現在對於過往的感受要凝聚起來似乎更不容易了。但像我這樣感受粗糙的也能經由這些種種細膩的對待漸漸喚起了一些口感的層次。當下品嚐咖啡後能以更多的形容詞來描述喝了之後的感覺,好有趣。

來了一美麗阿嬤客人,跟我聊起來。她說她剛從台北看兒女回來,明天還要開獅子會的會議,說自己是已四十多年的會員,原來阿嬤已經九十多歲了。她仍然非常清晰地(可能比我記憶更清晰)說起這幾天的事情,孫女在國外唸書的事情和遇到什麼人,中間若重複說了,自己察覺也不好意思地說啊剛說過了。我想起我的阿嬤也是如此,直到離開人世間,仍能將左鄰右舍的家常和我們訴說清楚。


這位穿著優雅的阿嬤說這裡咖啡好喝,地方舒服,每天下午都要來喝一杯。然後指了沙發背上的布,說是自己縫製送給老闆的。等下會去還要製作一些衣物,自己年輕時就從事服裝製作,現在仍然很喜歡。九十多歲仍然能夠身心健康,精神愉快地從事喜歡的事物,真是鼓舞後生呢,外籍看護來接阿嬤了,阿嬤很緩慢地爬下兩節階梯,跟我解釋說除了膝蓋不太好,腳沒有力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好!

向阿嬤揮手再見後,又是自己一人在屋內,有種在自己家的錯覺,可能老屋空間便有這樣的氛圍。又或者在這裡感覺自在吧。

走到外面庭院等待明宗時,想與老闆話些家常,來往說了兩句就靜下來,望向對面呼喚流浪雞的阿嬤,他說那位阿嬤很疼愛那隻流浪雞,常常來餵他,因為有貓,流浪雞都待在樹上很少下來,只有阿嬤呼喚他,他才下來。果然看到一隻黑色的公雞在很高的樹上跳下來,阿嬤親暱地隔著籬笆摸牠跟牠說話。

遇著每個人就是一個境,做每一件事就是一個境。不攀緣,不造作。
我看著街道往來的行人,老闆招呼著過路的小孩,融入周圍流動的寧靜。


明宗來的時候,幾位客人同時進來,聽他們談咖啡豆及沖泡方式的往來對話,便知是專業要求的行家。更多客人進來,老闆仍適時招呼每個人並說明必須稍後,一人身兼數人的功夫是在動中修的。

起風了,貼在牆邊的竹子輕搖著,我們欣賞著小植物們,等著咖啡。整個小咖啡館多了很多人聲,也是溫和的。


喜靜的老闆用生命的功夫做到盡乎完美,卻也沒有要做什麼,藉境修真吧。
短短的兩小時,卻感覺經歷了多個時空,奧妙哉。
臨別時,我又熱情滿滿地地請老闆路過光復來坐坐,卻始終忘記問他的名字。

只記得 吉  光  片  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