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搬家記 1 搬搬搬

據說我出生之前,我們家搬了好多次。

我出生時是住在士林某個公寓的一樓,有個奇怪的記憶就是我和姊姊縮起腳躲在上下舖的床上看著媽媽打老鼠的印象,我們興奮地跟著鬼吼鬼叫。

不到一歲時總算搬到吳興街是三樓公寓的二樓定居下來。直到高中,舊公寓要重建為七樓電梯華廈,我們才又搬家。整棟六戶人家中,我們是最晚搬的,在空蕩蕩的樓房,我還常聽到過世的父親的腳步聲,打開門什麼也看不見。我記得那時跟媽媽說,但媽媽是基督徒,要我不要亂說,她不相信鬼神。可是我三十歲時有次重提此事,她說她其實也有聽到。

當舊房準備拆樓,我們第一次搬家是跟教會一位80多歲的馬爺爺在光復南路的14樓分租房間,那時馬爺爺常常看電視看著看著睡著,我都偷偷觀察他是不是死了。其實我從有記憶以來,就經常比家人晚睡,觀察家人的呼吸,怕他們都沒呼吸了,這可能就是前世記憶吧,在戰場確定生還者的印象。還記得有兩次爬14樓的經驗,一次是拿晒衣服的長竹竿上樓,進不了電梯,一次是電梯壞了,我和姊姊就只好氣喘吁吁往上爬。有次地震,我感覺被拋來拋去蠻可怕的。

後來老爺爺不租給我們了,我們就搬去南勢角和公務員二舅住,他在台北縣擔任公職暫住四舅的房子。我記得那房子的樣子很像一個長長的工字形。每次搬家日,我們都在上學,所有事情由媽媽一人打理,一人找搬家公司和打包,然後給了我們新地址,我們下課就直接去找。我記得南勢角這個家很難找,公車在狹小巷道轉來轉去,坐得暈頭轉向,媽媽說她每天出來買菜都暈車,很辛苦。

終於吳興街的家蓋好了,我們又搬回來,住最高樓七樓,第一次住新房子真的很開心。聰明勇敢的媽媽聽了舅舅的建議在頂樓加蓋,七樓出租,所以我們又搬去八樓了。住了不知多久,我們又搬下七樓,八樓出租,然後又搬回八樓,七樓出租...每次搬家雖然只有一層樓還是人仰馬翻,因為大型櫃子有夠多,即使是樓上樓下,貓咪也是驚嚇幾天後才回神。好了,這次終於在八樓住安定了。

輪到我決定搬出去,35歲那年我在石牌找到一個四樓挑高小屋,記得搬出去時就是2-3個塑膠箱子將喜歡的相片,日記,和衣物裝一裝請朋友一車就搬妥了。因為當時還經常出國工作,所以我在一個月內買齊傢俱廚具佈置好,跟自己說十年都不用麻煩了,便又提著行李箱出征。雖然仍在香港大陸跑來跑去工作,但似乎是為了下決心留在台灣而選定這個房子,這樣一住真的安定了,隔了兩年便結束了兩岸奔波工作的生活。

我記得在佈置時完全和老家走相反的風格,媽媽為了我們省吃儉用,經常撿別人丟的櫃子,沙發傢俱,而且都是木色暗深的厚重傢俱塞滿牆面,整個家就是冷硬暗沈的感覺,我總是感到壓抑難受,於是當有自己的空間,就刻意走相反的明亮路線,地板是白色的,牆面全部留白,所有傢俱不是選輕的就是有輪子可以移動,大面窗戶讓光線進來。第一次躺在地板上看見自己設計的空間除了滿足感還有一種淨空的感受,那空白的牆經常是快樂創作的展示空間。有時只是凝視著窗簾的光影就讓我歡喜很久...

但當家越來越像家的時候,就容易囤積各種物品,人真的很容易欺騙自己,我好像經常就是穿那幾件衣服,但是整理衣服時居然有上百件衣褲,這時才看到自己無意識的購買欲以及收藏功夫了得,還有對物品完全忽略的健忘腦袋,只要衣服一收起來,便想不起他們的存在了。加上整個空間是乾淨清爽的,會誤以為自己的東西很少...其實是假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