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貴與王寶釧》

6/9週六去富里瑞舞丹老戲院,去看剛修復好的台灣第一部35釐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是何基明導演在1955年拍攝的。
還沒進入戲院前,我傻傻的以為真的有"電影"可以看。因為在前幾天看了一個紀錄片談到加州獨立電影院爭取繼續播放和保存35釐米的電影,因為這個議題現在很冷門,所以是到快凌晨兩點才播完,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堅持看完。
一周後到花蓮,男友說富里有電影可以看。他之前有跟我說放一些他看不太懂的歐洲片,不過很好看。我也曾經跑金馬影展一天看四部歐洲片,看得睡睡醒醒。我很好奇在東部小鎮也有機會看到這些好片。所以當他說有電影可看,我們立刻開車前往。
在車上我問他今天放什麼片,他說什麼薛平貴與王寶釧客語版,我原本想看歐洲片的期待就落了下來...到了戲院一看,是投影機,期待就落得更低了,在台灣要看到真正的35mm Film應該不可能了。

這是個完整保留的老戲院,有幾個電風扇和非常牢固久遠的木長椅子。
當電影還沒播放前,我一面擦著揮汗如雨的臉,一面聽著主持人說著這個神奇片子的由來。
他重複了好幾次,這是台灣第一部35釐米台語電影,何基明導演是去日本學習電影回台後拍攝,演員都是歌仔戲班的成員,總共拍了三集。這部片在1956年很轟動,在各地戲院放映,但神奇的是後來所有何導演的影片無論正版或拷貝全部失蹤了將近60年。終於在2013年才在苗栗的小戲院找到了拷貝版本,有趣的是,原本台語原音已經變成客家語配音。再經過台南藝術大學影像維護所的同學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才修復完珍貴的第一集。然後前年起帶著這部珍貴的修復版本從都市到小鄉鎮播放,探訪電影中的演員還有曾經看過這部片的阿公阿嬤,然後記錄這些互動。
聽完這些,我開始覺得很有趣,雖然很熱,但是提起精神來看戲了。

正片放映前,先放了一段紀錄片,記錄找到這部片是,尋找到60年前的女主角並告訴她片子找到了,她很感動,但不愧是第一部電影女主角,氣勢仍然穩重。

電影一開始第一個場面,我就十分讚嘆了,雖然以前的黑白片轉速有點好笑,但真的很佩服這個導演,在60年前拍片的場面調度,鏡位和場景佈置,演員走位都堪稱經典電影的風範了。男友是客家人,聽了客家語版本的一直傻笑,雖然我聽不懂,但有字幕,而且唱腔很好聽,據說有許多不同的唱腔,海口腔,宜蘭腔什麼的。我還跟男友說,這可能是所有國片當中我第一次看到最多演員騎快馬的片段,而且那些馬都好壯好高大...

雖然相較現在電影的快速,它是慢的,但是九十分鐘的劇情幾乎沒有冷場,敘事剪接手法也是很平穩卻不失活潑。也許我身在老戲院,整個氛圍好像回到60年前,感受到當時的阿公阿嬤看了這部電影的情感,那時候有很多難以團圓的家庭相隔遙遠無法聯繫,也是重門當戶對和貧富隔閡的時代,這部電影的誕生一定呼應了當時的環境。看著看著,我居然也入戲了,覺得他們好悲慘啊,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故事原來是這樣...薛平貴要去西征了...敬請期待第二集...好想看。但是可能要等很久...

這種感覺很奇特,等待復古的東西被修復成新的才能再度問世。

看完電影後,主持人也就是南藝大影像維護所的曾老師跟觀眾互動,說他們採訪到當時有印象的觀眾,當時演出非常轟動,演員遊街時,很多觀眾直接將身上的飾品金項鍊掛在演員們身上。
電影放映完也播放了原本找到電影時的狀態和修復後的比較影片,因為我自己曾經有拍過八釐米的經驗,知道一格一格修復的辛苦困難,他提到目前為止沒有官方的資源支持,他們只好在民間募資,有一點資金和時間就趕快修復第二集和第三集。
他也呼籲大家連家庭影像都要好好保存,因為台灣早期文化史料非常缺乏影像文獻,連民間的影像資料都很珍貴。說到這裡,我就感到汗顏坐立難安了,因為前不久我才把自己拍攝作品的母帶都丟光,只剩下完成作品集,但也沒有播放工具,原本想要全部丟掉。他說關於轉檔修復的問題都可以聯絡他們,真是太好了。

一群年輕人去找尋兩三代前的台語老電影,花了很多時間修復再度呈現,串起許多人的回憶,溫暖許多人的心 。我很幸運在這個夜晚和不到20位觀眾,有一半可能是負責修復的學生,坐在這個古老戲院跨時空地看這部珍貴的電影,然後我們的談話又被攝影機記錄下來,將來再跨時空和未來的人對談。真是很美妙的經驗!
感謝瑞舞丹的年輕老闆不但保留這個戲院,還播放好片,真是縱谷地區的好福氣!
深深感謝有這麼一群熱愛影像的朋友在幕後默默進行著不為人知的堅持和努力,希望會有充裕的資源能讓他們順利將二三集修復完成!
*從1955年第一齣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6]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齣臺語片《陳三五娘》為止,台灣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臺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齣作品問世。